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4-03-15 阅读次数: 作者:吕继东
“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在原有的“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优化重组而成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原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6年5月获科技部批准,是全国唯一专门致力于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自主创新,实验室解决了铁路互联互通世界性难题,构建了中国高铁自主化列控技术体系,世界首创重载铁路移动闭塞,研发了国内首套CBTC、FAO,在我国轨道交通发展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奖14项,并首次提出“列车自主运行”的概念。
实验室紧密结合国家轨道交通的长远发展与现实需求,秉承“结合背景开展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结合实际重大需求形成关键技术”的研究理念,本着“研究力求原创,技术取得突破,成果促进产业”的指导思想,围绕轨道交通运输组织、运行控制、安全保障、信息通信等开展致力于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科学技术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核心技术及装备体系,建成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基础理论和基础性工作的国际一流的研究基地,为我国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领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实验室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两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在学科评估中连续四次蝉联全国第一的系统科学学科。
· 实验室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及指南要求,结合自主运行科技问题,布局五个重点研究任务:
· 安全系统设计与自主芯片
· 车车/车地高可信信息传输
· 行车安全关键设备设施状态监测
· 运行环境智能感知与监测预警
· 列车自主追踪与协同管控
实验室现有人员112人,其中正高54人,正高比例为48%,副高39人,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占97%,大多数具有在国外工作学习的经历,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包括: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
· 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5人
·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
·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
实验室实行北京交通大学领导下、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采用“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按照学校独立二级机构进行实体化管理,以相关学科为支撑,相关学院共同建设。